誓言,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痴情。”
“痴情”两个字,满满的嘲讽和讥诮。
显然,太上皇也立刻就明了这中间的猫腻:“这就奇怪了?既然,她与老四情深似海,为何当初会同意与户部尚书家的嫡长子定婚?”
如今的大唐,世家勋贵家的姑娘,虽多的是“一言不合就退婚”,之后,也谋到“门当户对”婚事的,但,这样的姑娘,想要嫁入皇室,那还真不容易!
毕竟,除了之前说过的太傅相爷和六部尚书家的嫡出直系姑娘,一般人家的姑娘,想要嫁入皇室,那是妥妥地“高嫁”。
既然是高嫁,那么,才貌性情方面没一点碾压众人的能力,这样一枚天大的“馅饼”,又凭什么落到自己头上来?
最重要的是名声必需清白,家风必需极好!
“退婚”这种事,从某方面来说,也算得上是“名声有污”!
“这一点,我也不甚明白。”
哪怕太上皇向来疼宠偏信自己,但,长公主依然明白“话说三分,留七分”的道理。
“也对,安国公府和户部尚书家确定婚事时,你们一家子还在漠北。”
太上皇点点头,倒是不觉得长公主有什么隐瞒自己的,却打定主意,回头就让人好生地调查一番。
不知为何,她总觉得这其中,隐藏着某种可怕的“真相”!
而,这个“真相”,竟还隐隐地会威胁到自己的性命!
这样的直觉,太上皇向来不敢小瞧。
毕竟,这几十年来,若非这样一个迥异于常人的“直觉”,她是否还能活到现在,并没缺胳膊断腿,身体更兼健康,那,还真不好说!
“淮南王府家的姑娘,多大了?”
“比瑶儿小一个月。”长公主想了想,又道:“最近不知怎么的,那淮南王妃竟突然生出‘和离’的念头,并早早就带着她家闺女住到京郊的庄子里,说是怕继续待在王府里,会被淮南王特别宠爱的李侧妃给害了。”
“和离?!”这回,太上皇也难免有些震惊了,不仅仅因为大唐开国以来,皇室中人,哪怕日子再如何地过不下去,却也没人能“破釜沉舟”地喊出“和离”的口号。
“我记得,当年,淮南王妃对淮南王‘一见钟情,再见倾心,三见非君不嫁’,将你公婆气得吼出‘不认她’这句话,却依然哽着脖子,誓死要嫁入淮南王府为妃。”
“咳!”
哪怕并没有喝茶,但,在这一刻,闻听这般“惊悚”的消息,长公主依然被自己的口水呛住了,不由得连拍自己的胸口,一脸无奈地看着太上皇。
“母皇,这些‘人云亦云’的传言,你竟然还相信?!”
“不然呢?!”难得瞧见长公主这般模样的太上皇,不由得笑出声来,“就算这中间有着些‘算计’,但,在我看来,也不过是‘周瑜打黄盖——一人愿打,一人愿挨’。”
“所以,让这样一个‘用情至深’的人,生出‘和离’的念头,说吧,那淮南王府除了所谓的‘宠妾灭妻’外,还又发生了什么事?”